網球簡介

一、 起源
   
        網球的玩法事實上在任何地方都是大同小異的;早在十二世紀之前,網球便已在法國開始成形,可以說是網球的源頭。十一世紀時,僧侶們在修道院中的庭院或迴廊進行以手擊球的遊戲,就像學童在學校的任何一個角落玩耍一般,規則完全自訂。逐漸地,當僧侶們旅行到其他的修道院時,較能增進遊戲樂趣的規則便被多數人所採用到了十四世紀,由修道院流傳到各城堡中,開始成為貴族遊戲。

        最早期的網球場地被發現於法國城堡的中庭或是修道院中被建築物包圍的四邊形場地。一開始時並沒有球拍,空手就可以進行遊戲了。之後有人開始使用手套,更有人突發奇想在手指間綁上細繩或是筋,然後演變成把細繩綁在框上,加上把手便形成球拍的原型了。進行遊戲的必需品----球,最早則是由果核或是軟木塞作為球心,覆蓋以碎布用繩子綁緊,最外層再縫上毛氈所製成。一個手工縫製的球大約只有兩個星期的壽命。

        這樣的製法歷經了幾個世紀未曾改變,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後來人們改以毛髮或羊毛來替代果核或軟木塞,使得球的重量大為減輕,由原先的三盎司降低為一盎司。而這一切的演變都是發生在球拍的出現之前。

        法國人將這種球類運動傳到英國,英國將其由室內移到室外;普及到歐美之後,現在世界各國均有這種運動。二次世界大戰後,網球運動開始變成較為"平等主義",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利了。從三○年代到六○年代早期,世界性的錦標賽仍然只有業餘性的選手參加。

        一直到1968年從溫布敦(Wimbledon)大賽開始接受職業選手的參加之後,從此便打開了網球運動的新紀元。往後的進步跟傳統比較真可以說是一日千里,現在很難想像二十世紀初穿著短褲打球是被禁止的,球拍的更新更快,1984年麥肯諾(JohnMcEnroe)和凱許(PatCash)揮舞著木頭和金屬球拍在美國公開賽準決賽上競技的畫面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碳纖維或其他化合物的高科技產品了。

以上節錄自網站<Michael的網球世界>及參考書籍【硬式網球教室】(作者:渡邊功;聯廣圖書公司發行)


二、 種類
1. 分為硬式網球與軟式網球
2. 場地:常見有紅土、PU、草地,又分室內與室外

三、 硬式網球的特徵
1. 任何人皆可學習:與年齡、男女、身高、體力等無關。
2. 人數少亦可打:如採用練習板,一個人就可以練打,若有兩個人就可以比賽。
3. 保留幾許高貴氣質與傳統:球場上舉止、禮貌依舊嚴格,可以學到社交的端正舉止,或是交際禮儀。
4. 打球中「快樂的因素」特別多:開始學會打反彈球、而且能雙方對打數次,喜悅感油然而生。
5. 增強體力:到處奔跑追逐球,腳部肌肉必然發達,能刺激心肺呼吸與循環機能。
6. 增進合作精神、冷靜的判斷力、勇氣、忍耐力。
7. 享受網球服裝的樂趣:尤其是女子網球服裝頗具魅力。

以上節錄自參考書籍【硬式網球教室】

導覽列:1.回環境步道首頁

             2.回網球場簡介

             3.學習單